【行業】新茶飲-寬賽道高增長頭部品牌突圍(26頁)

新茶飲作為升級產品,對瓶裝飲品構成快速替代。上世紀末,一批瓶裝飲品企業與對應大單品崛起,如康師傅冰紅茶/冰綠茶、統一鮮橙多/蜜桃多等單品在瓶裝飲品市場占均占據重要地位,農夫果園混合果汁、露露、椰汁則成為初期健康果飲、蛋白飲品的代表性單品。但瓶裝飲品采取統一包裝、批量生產、食品添加劑勾兌而成,在口味、個性化、產品豐富度、原料健康屬性等方面劣勢明顯。而新茶飲通過原材料升級(采用口感更佳、更利于身體健康的高品質原葉茶與鮮牛乳替代茶粉+奶精)、配料選擇范圍加寬(如 0 卡代糖、水果、豆類、燕麥、餅干碎、芋泥等)、持續推新增加可選 SKU(喜茶、奈雪の茶等頭部品牌每月推出 1-2 款新品)等優勢,在自我迭代的同時不斷侵蝕瓶裝飲品市場份額。

新茶飲原材料的品類/品質差距有限,對品牌差異化構建的幫助不大。具體看,新茶飲的原材料主要為茶葉、牛奶、水果、芝士、芋圓等。1)茶葉方面,新茶飲通常弱化茶葉品質區分以降低成本。原因在于我國茶葉品牌認知度與溢價率偏弱,且強調西湖龍井、云南普洱、蘇州碧螺春、武夷山大紅袍等品類雖能增加“品味”標簽,但降低了消費基數與業務周轉率。因此新茶飲頭部品牌選擇犧牲一部分底蘊、格調,降低口味門檻以提升規模效應與推廣潛力,試圖盡可能通吃大基數客群,據此打造強勢品牌。這一思路與標準化咖啡弱化品類、強化品牌的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相似度;2)牛奶、水果均偏必選消費品,采購門檻較低、品質差異有限。當前高端品牌通常以“真材實料”的水果、牛乳為原料,以此區別于中低端粉末勾兌產品,但中低端品牌亦可通過原料升級,迅速縮短差距。因此,品牌借助原材料差異構筑品牌護城河的模式尚未跑通,仍需觀察。

新茶飲制作與服務流程偏短,產品標準化程度與可復制性較高。此外,從制作與服務流程看,新茶飲屬于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輕餐飲品類,制作技術門檻較低,導致產品標準化程度與可復制性較高,對企業加快規模化擴張速度提供了核心助力。從制作流程看:非標準化餐飲對廚師的依賴程度較高,可復制性、迭代能力較低,且廚師擁有一定議價權,提高了餐飲端的成本壓力。另外,由于廚師菜品制作能力的可復制性較低,非標準化餐飲規模效應較為有限,而新茶飲產品高度標準化,對廚師的依賴度相對較低。從服務流程看:新茶飲屬于有限服務餐飲,從原料選取到制作流程的標準化程度都相對較高,實體店的核心服務環節通常被簡化為點單、收銀、打包等,顧客服務需求偏于單一化,服務員接受簡單培訓即可完成標準化服務。高標準化與短服務流程,是促進新茶飲快速成長的關鍵要素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