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乳制品專題-碧海待潮生,金舟步天罡(22頁)

乳制品產業鏈較長,上游養殖,中下游生產銷售。乳制品行業產業鏈的上游主要為飼草種植和奶牛養殖,目前主要存在自有牧場及合作牧場兩種模式。 上游生產的生鮮乳或直供工廠或通過奶站收集后運至工廠加工。進口大包粉對乳制品加工需求產生一定替代,但隨消費升級趨勢,未來將更多以生鮮乳為原料。產業鏈中下游包括乳制品加工及銷售。來自歐洲的進口常溫乳制品對中下游產生沖擊,但在產品新鮮度方面有先天劣勢,整體影響有限。

行業產量中單位數增長,市場規模高單位數增長。2008 年之前,在“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口號下,行業高速發展,乳制品產量年均復合增速均保持在 10%以上。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國產乳制品企業形象惡化。2009 年,工信部聯合發改委共同推出乳制品工業產業新政,提升奶源標準,加強生產監管。乳制品行業壁壘逐漸抬高,企業也逐步將焦點轉移到產品質量上,行業整體增速因此明顯放緩。2018 年前 10 月,乳制品行業產量累計同比增長 4.7%。與此同時,產品結構升級帶來的價格提升帶動乳制品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我們預計 2018 年國內乳制品總體市場規模已達到 4000 億元,同比增長 9%。

消費者選擇巴氏奶還是常溫奶受社會文化、奶源分布、維度地域等多種因素影響。據 Euromonitor 數據,歐洲將近 70%的國家飲用滅菌奶,比利時滅菌奶占比為 97%,西班牙為 96%,法國為 96%,葡萄牙為 93%,意大利、德國約 60%。法國雖首創巴氏奶,但該國消費主流為滅菌奶。英美、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芬蘭等國以消費巴氏奶為主。同時,一般低緯度地區氣候炎熱,冷鏈成本高,以飲用滅菌奶為主,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更多消費巴氏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