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韓妝本土品牌逆襲啟示錄(57頁)

“漢江奇跡”快速發展。1961年樸正熙上臺執政,在樸正熙政府時代,韓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跡”,實現了在1961至1979年間,年
均復合GDP增長率8.8%,人均GDP由90美元到1700美元,城市化率由28%到55%的跨越。彼時的韓國在政治上威權主義盛行,經濟上以產業
政策為主導,財閥、家族企業壟斷下的市場經濟,貿易政策上貫徹出口導向的貿易保護政策。

愛茉莉與LG先后成立。雖然李承晚政府時期依靠市場力量難以自發積累資本,但諸多家族企業抓住了李承晚政府內部腐敗橫行,派系斗爭的機會,通過非公開、非市場競爭的手段將許多國有資產與國際援助私有化,其中就包括具仁會1947年創立的“樂喜化學工業會社”(LG集團前身)與徐成煥1945年創立的太平洋化學工業公司(愛茉莉太平洋前身)。通過這樣的方式,未來的兩家化妝品巨頭趕在“漢江奇跡”來臨之前,搶占了資本積累的先機,這樣的資本累積方式,也為韓國后來家族、財閥壟斷的市場經濟奠定了基礎。

日化產業行業法規頻繁出臺。作為化學工業子行業的日化產業,同樣搭上了產業政策這趟車。早在1953年韓國就頒布了《藥品法》對部分化妝品生產、管理、進口進行規范,1965年韓國又出臺了嚴格與國際接軌的化妝品生產規則,這些均是《化妝品法》的前身。韓國在規范成型后也未曾放松:1990年,韓國推進“優良生產和銷售產品委員會(CGMP)”體系,該體系特點在于CGMP組織依托大學,與政府和企業完全獨立,CGMP按一定標準對產品進行評估,給符合標準的產品發放CGMP標簽;1999年,為了制定更符合化妝品特點的管理體系和培養行業競爭力,韓國正式頒布了《化妝品法》,進一步規定了化妝品制造、銷售、進口的相關事項。2000年,《化妝品法》正式生效,把化妝品分成三大類:一般化妝品、功能性化妝品和類藥品,并規定對三類化妝品進行不一樣的質量檢測。在這樣的不懈努力下,韓國本土品牌免于遭受劣質產品不當競爭與虛假宣傳的困擾,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