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中葉,隨著美國率軍艦叩開日本閉關鎖國的大門,明治維新成功后,新政府處于發展經濟和確保全國統一的目標,在財政薄弱的情況下仍然首先發展鐵路建設。1869 年,以政府向英國借款的形式修建了東京新橋—橫濱鐵路,并在1872 年完工通車,這標志著日本鐵路歷史的發端。之后陸續修建了大阪—神戶、大阪—京都鐵路線。
1872-1881 年間,明治政府對鐵路奉行“官設官營”的原則,但由于鐵路建設投資大、時間長,國家財政難以承擔,這一時期日本鐵路建設速度并不快,僅建成 161.55 千米。1881 年,民間資本開始準許參與修建鐵路,日本的第一家私營鐵路公司“日本鐵路公司”成立,鐵路建設步入了官私并存階段。民間資本的參與加快了鐵路建設的步伐,到 1905 年為止,日本鐵路總里程達到 8520 千米,而國有鐵路里程僅占比 30%。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國內出現了新的投資熱潮。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作為商品流動大動脈的鐵路的分散經營產生了根本矛盾,因此鐵路國有化勢在必行。1906 年頒布的《鐵路國有法案》決定將17 家規模較大的私營鐵路公司收歸國有,這標志著日本鐵路發展從官民并重時代轉變為官主民從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