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前日本家電業的萌芽階段。日本家電產業起步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中后期電燈時代的開啟,1878 年3 月 25 日,日本電信中央局開業典禮首次點亮電燈泡(“電氣之日”),1882 年 11 月首個實用的平民燈泡到于東京銀座問世,而到了 1922 年東京地區已經基本實現電燈的普及。
戰后日本家電產業重新起步,初期較為艱難:日本戰敗投降后,美軍代表聯合國對日本實施單獨占領和管制,受此影響東芝、日立等企業重新聚焦于家電等民用市場,同時索尼、三洋也在 1946-1947 年先后成立。
日美同盟確立,家電產業迎來轉機:1949 年美國對日本實施道奇計劃,日本開始解除統制經濟政策、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當年 9 月吉田內閣發布《關于產業合理化》決議,日本市場化產業政策開始形成,同時日本內閣通過《企業合理化促進法》,對企業技術引進、機械進口等給予免稅。
技術引進為日本家電產業崛起打下基礎:戰后美國國力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旺盛的消費需求與家電技術的進步推動美國家電業快步走向成熟,惠而浦、RCA 等一批家電巨頭陸續涌現。隨著日本國內經濟形勢好轉,憑借日美同盟關系,日本家電企業也開始頻頻從美國引進技術,這為 50 年代日本家電業的興起起到重要作用。
時代背景:經濟高速增長、家庭成為消費主體。1955-1974 年日本經濟處于高速的增長階段,期間國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化帶來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同時傳統家庭結構解體、戰后嬰兒潮一代青年人群組成的小家庭成為社會消費主體,衣食家居等生活必需品成為消費重心,社會呈現出美式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特征。1955 年,洗衣機、冰箱、黑白電視機“三大神器”開始普及,1965 年,彩電、空調、汽車“新三大神器”接力,成為這一階段社會消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