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是口糧中最主要的消費品種。根據《中國居民口糧消費特征變化及安全耕地數量》,2011 年中國居民人均水稻消費量為68.2 kg,占口糧消費總量的54.7%。自1991 年起,我國稻谷播種面積一般穩定在3000 萬公頃(4.5 億畝)左右,在谷物中占比約為32%。根據《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 年)》,到2020 年,我國水稻面積將穩定在4.5 億畝。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91 年以來水稻總產量略有上升,近年來基本維持在2.1 億噸。由于玉米產量自2000 年以來大幅上升,水稻產量占比由1991年的46%左右下降到2016 年的36%,在我國的谷類中處十分重要的地位。
水稻單產較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 年水稻的單產為6.89 噸/公頃,而小麥和玉米的單產分別為5.39 噸/公頃和5.89 噸/公頃,水稻單產明顯高于水稻、小麥。近幾年由于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水稻品種改良明顯,我國水稻單產仍緩慢增長:2020 年單產有望增長至7.09 噸/公頃,較2015 年增長0.2 噸/公頃;2026 年有望達到7.29 噸/公頃,未來10 年年均遞增0.6%。
水稻消費以口糧為主。根據中華糧網數據,2016 年我國水稻消費主要有食用、飼料、工業、種用、損耗和出口等,其中口糧消費量占比84.28%。2016 年口糧消費量比2015 年減少了13 億斤,而飼料用糧、工業用糧量趨于增加,總消費量仍穩定在1.8-1.9 億噸。
水稻產業的上游是農資,即化肥、種子、農藥、農機等;中游主要是種植業,也包括水稻的收購、儲存及運輸等;下游即水稻的加工,加工又分為初加工和深加工。稻米初加工是指通過對稻谷進行清理、脫殼、碾米、烘干、分級、包裝等簡單處理,制成成品糧及初制品,具體包括大米等。稻米深加工是以大米、糙米、碎米、米糠、稻殼等為原料,采用多種技術,生產處米制品食品等。除了常見米制品食品,米糠還可以用于生產米糠油、米糠醋等,而稻殼可以用于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