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討論新零售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么?馬云在2016 年云棲大會提出,“電商只是一個擺渡的船”,“電商將會消失”,新零售時代即將到來。京東劉強東認為,零售不存在新與舊,零售的本質不變,仍然是成本、效率、體驗,改變的是零售業基礎設施。最簡單的公式拆解可以部分全是新零售:“線上+線下+物流=新零售”,“新消費=O2O+C2M+C2B”。
消費者愿意為商品支付功能屬性以外的溢價,是新零售崛起的前提以及核心特征。部分研究指出,新零售就是線上下產品同價,我們部分認同這一觀點。傳統認知中,消費者傾向承認商品的生產成本,但不承認流通成本、展示成本、品牌成本、信任成本。數字化發展推動渠道扁平化,隨著線上運營成本激增,高度標準化的產品線上下同價成為可能(如家電數碼,集中度高)。然而,在一些更加個性化、SKU 海量的品類(如日化、服裝),功能屬性和服務屬性將逐步分離,消費者愿意為服務支付溢價,實體渠道相對于電商渠道更高的毛利率將由服務來體現。
消費者:服務化、場景化、社交化和專業化。從消費者的新需求而言,消費者傾向于在購物體驗對其價值最大化的渠道進行購物,專業化、社交化、服務化、以及場景化是新消費訴求最重要的四個特點,驅動渠道商將“商品+服務+內容”將逐步做到極致。商品將被從純功能性定義剝離出來,消費者愿意為服務和體驗支付溢價。
渠道商:無界的消費者,更全能的渠道商。在新零售模式下,線上和線下的邊界已變得非常模糊,消費者時刻活躍在線上和線下場景任意場景,消費途徑是基于自身體驗最優化而非固定渠道。商品流通環節的流通成本,即渠道商的差價利潤,將持續被縮減;從渠道商而言,渠道商的產出具有新的內容,強化多場景購物體驗,提供消費數據服務。
供應鏈提效,邊界模糊化,線上下體系打通:傳統零售的管理模式下,企業將業務劃分為不同的渠道進行管理和運營,線上下兩套不同運營體系,導致商品銷售與服務提煉割裂,渠道費用并沒有削減,規模效應未曾體驗。新零售將驅動供應鏈上下游邊界模糊化,通過線下門店、倉儲,縮短與消費者距離,降低物流與倉儲費用。實現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網絡化的全渠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