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圖書銷售保持平穩,紙質書仍是主要閱讀途徑。據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統計,實體書店銷售額在經歷了12、13 年的下滑之后,在2014 年出現了回暖,實現了3.26%的增長,2015 年繼續保持正向增長,同比增長0.3%。但在2016 年沒能延續增長態勢,同比降低2.33%。自2016 年6 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 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四川、浙江、江蘇、廣東等十個省(直轄市)也接連發布《關于推進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據出版商務周報不完全統計,2017 年上半年,全國新開實體書店達到60 余家。
跨界圖書業態普遍崛起。在電商的沖擊之下,傳統書店普遍選擇了改造升級和跨業態經營。一大批新興書店應運而生,這些書店不再僅僅局限于圖書零售功能,而是定位于打造一個城市文化空間,不僅集合了書店、咖啡茶藝、餐飲、服飾、家居等業態,還會舉辦許多大型講座、沙龍活動。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臺灣的誠品書店,日本的Muji 書店,以及大陸的方所書店、西西弗書店等。
誠品—復合式經營開創實體書店新盈利模式。在所有的創意品牌書店中,臺灣的誠品書店無疑可以說是其中的標桿。在實體書店受到線上書店以及電子圖書的雙重打壓之下,許多傳統的實體書店生存狀況堪憂,而誠品書店卻成為了臺灣的文化標志和旅游經濟動力。第一家誠品書店在1989 年由吳清友成立于臺北敦化南路,主要以建筑、藝術書籍為主。在成立初期,誠品書店就摒棄了傳統書店的規格化風格,打造出具有歐洲圖書館風格的精致特色,將產品、品牌風格及店面環境都定位于高端。同時誠品書店創造性的定位為一個復合式文化場域,兼容藝術書店、專業畫廊、藝文空間、人文咖啡、設計商品等,每年舉行超過5000 場的藝文表演活動,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訪問1.8 億人次。目前誠品書店擁有門店46家,2015 年銷售額為382 億新臺幣(合85 億人民幣)。2015 年,誠品在蘇州開了大陸地區的首家分店,在上海、深圳的分店也在籌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