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人壽保險公司外資投資放開-注入競爭活力(18頁)

險企對外開放可以追溯到中國加入WTO時期。對于險企對外資開放政策,可以追溯到中國加入WTO時期。世界貿易組織于2001年11月10日通過中國加入WTO的決定,并于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

國務院及保監會相關文件對外資保險公司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在加入WTO做出的承諾以后,國務院在2001年12月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并在2003年進行了少量的修改。保監會在2004年5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成為日后外資險企進入中國最主要的參考文件。

外資壽險占比逐年增長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外資險企進入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友邦在上海設立分公司,在此以前外國保險公司可以在華設立代表處,而其他的一些外國險企的分支機構和合資企業業務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主要集中為在華的外資險企和個人提供保險業務。友邦是第一家也是國內目前為止唯一一家全外資的壽險公司,同時也引進了豐富的保險產品和現行的代理人制度以及專業的壽險管理方式與技術。1996年以后中宏人壽與中德安聯作為第二家和第三家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外資公司,其股東加拿大宏利人壽和德國安聯保險均持股至51%。此后陸續成立的合資險企發展至今共計還有25家,其中有15家中外資持股比例為50:50。

股權及渠道等諸多因素制約了外資壽險發展。外資壽險公司目前的發展困境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管理結構存在弊端:由于大多外資險企中中外股東持股比例是50:50,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外方險企安排CEO,而董事長則有中方股東派出。公司在經營方面主要由外方來負責,并實行管理層的輪換制。而這樣一來則帶來了諸多問題,首先是中外股東雙方由于在經營機制和管理理念方面的差異容易引起矛盾;同時輪換制往往也使得外方并不愿意為公司提供過多的資源。增資及轉讓困難:注冊資本金對于保險公司業務發展及監管要求至關重要。而外資險企由于對中外股權結構占比的限制,單一股東持股不能超過50%,增資時需要雙方股東同時出資以免違背監管要求,而轉讓股權時也受到監管的限制只能中資轉中資、外資轉外資,因此進行增資及轉讓相對更為困難,從而限制公司業務的拓展。?

外資產險公司在國內發展十分緩慢。產險方面雖然早早就將市場完全對外資放開,目前市場上22家外資產險公司中有16家都是獨資的外資險企,但是發展卻十分緩慢。2011年開始外資產險公司數量基本就沒有明顯變動,2013年以前外資險企市占率基本在1.2%以內。2012年隨著交強險對外資產險公司放開,不少公司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使得2014年外資市占率達到了歷史高點的2.2%,但是經營效果并不理想,隨后其市占率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