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商業航天-千億美元之藍海,經濟增長新動力(26頁)

全球商業航天:千億美元級市場。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定義,商業航天活動是指按照市場規則配臵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以盈利為目的的航天活動。其中,商業航天運輸是由私營企業或各組織以盈利為目的進行的軌道、亞軌道航天發射,通過競爭性招投標進行的航天活動。商業航天載荷是指服務于商業用途的載荷或由商業實體運營制造的載荷。商業航天產業涵蓋范圍廣,包括運載火箭制造、衛星制造、地面設備制造、衛星服務、衛星遙感及配套產業等。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超過兩千億美元,占全球航天經濟76%。根據美國航天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發布的The Space Report 統計,2015 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總收入約為2,464 億美元,占全球航天經濟的76%。其中,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通訊、廣播、地球觀測)收入占比39%,2015 年YoY+3.7%至1,263 億美元;商業航天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產業(航天飛船、太空平臺、地面設備制造;發射服務、第三方R&D、保險)收入占比37%,2015 年YoY-5.2%至1,209 億美元,主要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收入以歐元計,美元升值導致匯兌損益。從整體上看,全球商業航天產業處于穩定增長趨勢,2011~15 年CAGR 約3.3%。

國外成功之道:政策與企業內生雙重催化。美國商業航天的蓬勃發展源于國家安全需求以及近地軌道常態化運輸的旺盛需求。美國ULA 公司完成商業發射訂單的Atlas V 運載火箭使用俄制發動機RD-180,烏克蘭危機后,美國頒布禁令,禁止從俄羅斯采購RD-180 火箭發動機。后雖于2015 年底取消禁令,但為擺脫俄制發動機的掣肘,美國不得不加大航天投入,研發美制發動機。目前,由美國Blue Origin 公司研發的美制發動機BE-4 將被應用于2019 年首飛的Vulcan 運載火箭,將取代現役火箭Atlas V 和Delta IV。另一方面,國際空間站(ISS)工作有序運行,而美國航天飛機已于2011 年全部退役,使得美國不得不從美國商業公司購買服務。

乘東風:我國商業航天有望蓬勃發展。《2016 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出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航天兩大集團相繼成立商業火箭公司負責商業航天專業化運作:航天科工集團于2015 年10 月宣布總投資1,500 億元打造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五大商業航天工程;航天科技集團于2016 年10 月成立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全新打造航天運輸及商業火箭發射平臺,重點推出商業火箭系列產品。此外,民間商業航天項目也開始啟動,“吉林一號”、“麗水一號”等商業化運營衛星相繼發射升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