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穩定的實用型產品是吸引早期多數消費群體提高滲透率的重要方向。1962 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杰斯發表報告《創新與普及》,提出創新擴散理論,解釋新事物的傳播規律,他把社會上的消費者分為五類:創新者 innovator;早期接受者 early adopter;早期多數 early majority;晚期多數 late majority;落后者 laggards。創新者愿意花很多錢和時間主動積極探索嘗試新產品,通常為最早期接納新產品或新觀點的人群,這些人占市場總人口的 2.5%-3%;早期接受者不如創新者激進,但對新科技新產品心態開放,決策基礎在于新產品是否帶來利益,并依據自己的情況做出獨立判斷,此類人群占消費者群體的 13.5%-14%;早期多數較保守,通常在看到市場中已有一定人群購買新產品并證明實用性后才會選擇購買,他們對產品早期的存在的功能瑕疵容忍度較差,這類群體占比約 34%;晚期多數和早期多數相比更加保守,他們要等到技術標準非常明確建立,生態應用,技術支持,基礎設施都成熟后,才會購買新產品,他們占消費群體的比例大約 34%左右;落后者消費習慣極端保守,厭惡改變,通常最晚接受新產品,這類人群占比約 16%。Geoffrey A. Moore 在 1991 年提出由于創新者和早期接受者的決策基礎完全不同,因此這兩類群體之間存在較大的鴻溝“the Chasm”,跨越此鴻溝后的企業將會成為行業標準,進而加速產品的非線性傳播擴散,他認為早期接受者認為產品將會是具備技術顛覆性的,而早期多數則認為產品應該是改進式的,即對自己的習慣影響不大。因此不同于早期對新技術的追求,功能穩定的實用型產品會成為新產品進一步提高市占率的重要發展方向。
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 30%,為進一步提升滲透率,后續產品將圍繞解決早期產品痛點。根據乘聯會數據,2022 年 1-11 月,我國新能車國內新能車滲透率由 18.3%逐步提升至 35.8%,其中純電車型滲透率由 13.38%提升至 27.73%,目前階段位于加速滲透階段(5%-50%)中間點,根據創新擴散理論,新能源汽車作為新產品已經被國內創新者和早期接受者(合計占人群比例約 16%)群體中廣泛接受,現階段需要吸引 Early Majority 群體做出購買決策,跨越早期接受者和早期多數之間的“鴻溝”。為進一步提升早期產品的實用性,車企應圍繞車輛基礎功能進行“非連續創新”。續航里程和補能速度是早期產品面臨的兩大痛點,目前續航里程通過提高能量密度的問題已經解決,通過快充功能提高補能速度的趨勢成為車企發力方向。
快充車型自 2021 年以來陸續發布,2022-2023 年迎大規模量產。目前已搭載 800V快充的車型超過 7 款,作為業內最早采用 800V 高電壓平臺的車型,海外車企保時捷早在 2019 年即推出 800V 車型 taycan,最大充電功率達 270kW,可在 22.5 分鐘將93.4kWh 電池電量由 5%充至 80%;同年廣汽 Aion V Plus 上市,現代 Ioniq5 于 2021年在海外首發上市,預計 2023 年在國內量產交付,其他車企高壓快充車型發布及量產主要集中在 2022-2023 年。極狐阿爾法 S Hi 版 2022 年 5 月上市,小鵬 G9 2022年 9 月上市,小鵬 G9 配備三元鋰電池,續航里程超過 700km。在充電方面,采用800V 高壓快充技術,充電 5 分鐘,續航 200km。路特斯基于 EPA 平臺打造的 800V快充車型 eletre 于 2022 年 10 月正式上市,奧迪 GS e-tron GT 于 2022 年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