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的政策側重于綠氫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據勢銀統計,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四川省成都市都在相應的政策中明確了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量,合計年產量約80萬噸。這超過了國家發改委在國家氫能規劃中提及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年產量目標,也體現出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巨大潛力。由于不同產業存在地域性分布的差異,各省市對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應用規劃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東部地區,例如上海和廣東等,對于可再生能源制氫在交通領域,尤其是制氫加氫一體站的應用更為關注。西部地區的政策更加側重于強
調可再生能源制氫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在內蒙古、寧夏等地區,既擁有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也匯聚了大量的高碳排放企業,例如煉化企業、化工企業和鋼鐵企業等,電解水制氫技術的應用為這些高碳排放企業提供了低碳解決方案。
存量氫能分布在西北和華北,以灰氫為主。區域分布:氫能生產主要在西北和華北地區。根據2019年數據,產量超過400萬噸的省份有內蒙和山東,產量超過300萬噸的省份有新疆、陜西和山西,產量超過200萬噸的省份有寧夏、河南和河北,產量超過100萬噸的省份有江蘇、安徽、四川、遼寧和湖北。?生產來源: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類:“灰氫”是指利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制取氫氣,制氫成本較低但碳排放量大;“藍氫”是指使用化石燃料制氫的同時,配合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碳排放強度相對較低但捕集成本較高;“綠氫”是利用風電、水電、太陽能、核電等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制氫過程完全沒有碳排放,但成本較高。目前,我國氫氣主要來自灰氫。
氫氣來源現以灰氫為主,基本全部用于工業領域。我國的氫源結構目前仍是以煤為主,來自煤制氫的氫氣占比約62%、天然氣制氫占19%,電解水制氫僅占1%,工業副產占18%。就消費情況看,目前的氫能基本全部用于工業領域,其中,生產合成氨用氫占比為37%、甲醇用氫占比為19%、煉油用氫占比為10%、直接燃燒占比為15%、其他領域占比為19%。新建工業項目配綠氫、存量項目進行綠氫置換逐漸成為發展趨勢。基于需求側產業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完善,從灰氫逐步過渡到綠氫是較好的方式,優先使用副產氫,實現資源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