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新經濟?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以英美日德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邁入新經濟時期。1996 年,美國《商業周刊》首次提出“新經濟”概念,新經濟主要是指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產業生產、管理、運作模式不斷創新,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經濟蓬勃發展。新經濟的涵蓋領域較為廣泛,不僅包括第三產業中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技術產業,農業、制造業等傳統產業在信息技術的引導下,逐步實現向高新技術裝備主導的現代化農業和高端制造業轉型,也屬于新經濟產業范疇。
英美 VS 日德:“服務經濟”崛起 VS 高端制造業升級。工業革命后,英、美等國家率先進入工業化時代,生產力大幅提高。工業化后期,伴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環境污染問題顯現,英、美開始將鋼鐵、汽車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轉移到日、德等成本低廉的國家,而在國內通過長期自上而下的市場選擇,實現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服務經濟”快速發展。而日、德則承接了英、美轉移的中低端制造業,利用后發優勢,引進技術大力發展傳統制造業,后期在國家戰略引領下加大研發投入,成功實現了向高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以英、美為代表的國家具有發達的直接融資體系,與高科技企業成長形成良性循環。第一,多層次資本市場共同發展,更加適應新興產業風險高、固定資產少、融資需求多樣化的特點。第二,混業經營打破金融服務邊界,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隨著科技進步與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興起,金融業之間的滲透程度加強,1999 年美國頒布《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廢除了 1933 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有關條款,結束了美國長達 66 年之久的金融分業經營的歷史,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在業務范圍上的邊界被消除,商投一體、投貸聯動等綜合化服務成為可能。另一方面,高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資本市場蓬勃生長,兩者形成良性循環,20 世紀末期英、美證券化率達到巔峰,遠高于日、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