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顧名思義,預制菜即經提前預制而成的菜品,與現做菜相比,預制菜需要提前進行過加工處理,其中根據加工復雜程度又可進一步分類,而與普通加工食品相比,預制菜的加工對象為人的一日三餐,本質仍為“菜”,即保質期較短、食材新鮮、以飽食為目的等。此外,根據山東綠沃在 17 年亞洲調理食品大會的定義,預制菜即以十大類食材的兩兩結合、三三疊加,特征是不改變物理特性、工業化、方便快捷,通常已經過調味過程。
食品 VS 餐飲:與消費者距離不同,映射生意難易程度。食品工業本質是賣產品,餐飲更多則是賣服務,因此兩者離消費者遠近不同,從而人的因素在生意中扮演角色不同,而通常情況人的因素會放大商業系統的不穩定性、多元性。具體而言,食品標準化程度更高、運輸距離更長、保質期更久,導致生意的可規模性、可集中度和需求穩定性更高,而不穩定風險則傳遞給渠道,因此食品公司可依托標準化的渠道運作、品牌投入等撬動規模性擴張。而餐飲則恰好相反,但關于人的需求滿足層次卻更高、美味還原度更強。
隨技術和需求升級,餐飲和食品相向而行,預制菜應運而生。一方面保鮮、運輸技術進步,另一方面消費升級助推下更多食品追求品質提升。而預制菜作為食品和餐飲融合發展的產物,在保證口味條件下,最大程度提高工業化和擴張性,某種程度實現效率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