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火鍋行業研究及消費者調研報告(34頁)

我國火鍋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火鍋是中國的獨創美食,歷史悠久,遠可考究至戰國時期。據《韓詩外傳》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時常“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坐在鼎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便是最原始的火鍋吃法。據考證,西漢時代已經出現火鍋,在漢代出土文物中,東漢文物“鑊斗”(青銅火鍋)當列其中,此外在海昏侯墓中也發現了火鍋爐陪葬品。三國時期出現五熟釜,是鴛鴦火鍋的鼻祖。唐代稱火鍋為“暖爐”,唐三彩被用于火鍋器皿。到了宋代,火鍋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到了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煮食牛羊肉。在明代,辣椒傳入中國,辣椒火鍋出現。至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我國火鍋派系眾多,川渝火鍋是現代火鍋的代表。依據火鍋的地域、工藝和口味不同,通常將火鍋分為六大派系,以麻辣著稱的川渝火鍋,以銅鍋、炭火和牛羊肉為招牌的北派火鍋,以海鮮和清淡湯底為特色的粵系火鍋,以簡單快捷為特點的臺式小火鍋,以天然食材和酸辣口味為精髓的云貴火鍋,以及海南椰子雞火鍋和韓式火鍋等。現代火鍋發展以成都和重慶兩地為引領,以川渝火鍋為代表,其兼具麻和辣的特點,聲名遠揚。正宗的重慶麻辣火鍋,出現于清末民初,最先發現麻辣吃法的為川江流域的纖夫,以毛肚等動物內臟為食材。可以說,毛肚火鍋是川渝火鍋產生之初的雛形。

火鍋是餐飲行業最大細分品類,市場規模穩定增長。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及消費升級,中國餐飲市場正在以10%年增速穩健發展。中國餐飲市場由三部分構成,中式餐飲、西式餐飲和其他,中式餐飲約占80.5%份額。中式餐飲又可分為中式正餐(含火鍋、四川菜、廣東菜等),中式快餐及其他(含快餐、美食廣場、燒烤等),中式正餐約占70%中餐份額。在餐飲行業所有細分領域中,火鍋是最大細分品類,市場規模穩定增長,增速超其他品類及行業平均增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