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釀造和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白酒是利用含淀粉質的糧食谷物為主要原料,以曲、酒母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發酵、蒸餾而制成的含酒精飲料。白酒在我國擁有長達數千年的釀造歷史,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和金酒并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
白酒香型來于全國評酒會。中國對白酒香型的劃分并非自古便有,1965 年之前我國的白酒沒有明確的香型劃分。新中國成立后,釀酒工業還處于整頓恢復的階段,1952 年召開的第一屆評酒會以市場銷售和化驗指標為標準。1963 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以酒的色、香、味為標準評分。1965 年提出茅臺醬香概念,自此開啟了中國白酒的香型分類。1979 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正式確立我國白酒分為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共 5 種香型,并按香型對酒進行評價。第四屆、第五屆全國評酒會的召開,先后增加了兼香型、藥香型、風香型、特香型等香型。鳳香型于 1992 年成為第五大香型,由此逐漸形成了“五大香型、五小香型”之說。2016 年我國白酒形成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米香型、兼香型、藥香型、鳳香型、特香型、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馥郁香型、豉香型共 12 種香型。在歷次評酒會中,除第一次外,濃香型白酒在評選出的名酒中均占有超半數席位,在 1989 年的第五屆評酒會中,濃香型白酒在 17 大名酒中占據 9 大名酒席位,成為中國第一大香型。
濃香作為第一大香型全國分布最為廣泛。香型是生態、原料、工藝對中國白酒風味造成的綜合影響所形成的結果,濃香、醬香、清香、米香構成四大基本香型。濃香型白酒作為我國第一大香型,在全國的分布最為廣泛,北至黑龍江、內蒙古,西至新疆、西藏,東抵江蘇,南抵湖南、江西均有濃香型白酒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