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于 2013 年 4 月提出“工業 4.0”的概念,其核心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之所以被稱為“工業 4.0”,主要相對于前三次工業革命而言:“工業 1.0”是 18 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 2.0”始于 20 世紀初,依靠生產線實現批量生產;“工業 3.0”是 20 世紀 70 年代后,依靠電子系統和信息技術實現生產自動化。為了與“工業 3.0”時代的集大成者美國競爭,德國迫切希望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因而提出發展“工業 4.0”。
智能制造融合了通信、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制造過程中的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智能活動。通過人與 AI 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制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數據、算力、算法和網絡,是構成智能制造的四大核心技術基礎。
始于 90 年代末 21 世紀初的互聯網革命在改變人類消費習性的同時,也不斷滲透于實體工業中,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伴隨 2010 年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工業知識的集成創新進入了新拐點。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發展與融合下,工業互聯網概念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