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根本原因,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占比的增加與社會發展高度相關:20 世紀時,全球范圍內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原因占比不超過 10%,當時死亡主因是傳染性疾病和營養不良。隨著社會發展帶來的生產力豐富、居住條件改善,人類受以上兩類疾病影響降低,越發長壽,因此死亡主因轉為慢性病為主的心血管疾病、癌癥。
院外監護過程是維護患者生命健康、延長患者壽命的關鍵:以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最終階段——心力衰竭為例,根據 2013 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孫路路等在《中國循環雜志》發表的論文顯示,心衰患者在出院后 3-6 個月的再入院率高達 27%-50%,一年的全因死亡率達 30%。根據 2011 年俄亥俄州立大學Abraham 等在《柳葉刀》發表的論文顯示,心衰患者通過某院外心臟監護設備管理預警,并通過藥物調控等方式能夠降低 37%入院率。
對于患者而言,通過院外監護、提前用藥管理的方法除了改善生活質量、延緩疾病惡化以外,還能夠節約大量時間、金錢。據統計,我國心衰患者年均住院 2.4 次,年均住院天數達 22 天,花費將近 4 萬元。值得注意的是,用藥費用僅占總費用的 8%,對比之下省下的金錢便是院外監護設備創造的價值。因此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院外監護設備確有存在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