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IVF-低滲透率高門檻造就連鎖龍頭(36頁)

不孕癥為生殖系統疾病,特征是在經過 12 個月或更長時間經常性未有避孕的性行為后仍未能臨床懷孕。根據 Frost & Sullivan 的統計,全球不孕癥患病率從 1997 年的 11%上升至 2018年的 15.4%,預計 2023 年將上升至 17.2%,美國的不孕癥患病率預計從 2018 年的 16%增加至 2023 年的 17.9%,而中國的不孕癥患病率預計從 2018 年的 16.0%增加至 2023 年的18.2%。

婚育年齡后移促使發病率抬升,年齡是影響女性生育能力的主要因素。國內外研究將≥35歲定為女性生殖高齡的分界線。根據《中國高齡不孕女性輔助生殖臨床實踐指南》分析,當女性年齡≥35 歲以后,其自然流產風險開始顯著增加,妊娠率和活產率開始顯著下降,各種妊娠合并癥、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不斷上升。隨著年齡的增加,女性生育力下降,不孕癥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

成功率是衡量不同醫療機構技術水平的核心指標,由于分母與分子選擇的不同,目前行業對成功率有不同的測算方式。根據美國 CDC 的統計,成功率的計算方式基本分為四個:(1)移植周期臨床妊娠率:分母為移植周期數,分子為臨床妊娠數,即胚胎移植后成功妊娠的概率;(2)移植周期活產率(PET,Birth rate per embryo transferred):分母為移植周期數,分子為活產新生兒的分娩數量;(3)啟動周期臨床妊娠率:分母為啟動周期數,分子為臨床妊娠數;(4)啟動周期活產率(PTC,Birth rate per treatment cycle):分母為啟動周期數,分子為活產新生兒的分娩數量。同時,成功率的計算會進一步區分新鮮周期、冷凍周期、供卵等,并將會以女性年齡來分類統計。我國一般以移植周期臨床妊娠率作為測算指標,活產率一般會比妊娠率低 10%-20%。其他測算指標有取卵周期臨床妊娠率、累計臨床妊娠率、取卵周期活產率等,隨著分子分母的變化,計算的成功率指標不相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