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生產方式的演進:手工作坊到流水線,平臺化再到模塊化平臺汽車的生產制造方式經歷手工作坊式生產、流水線生產,汽車平臺式研發制造,“模塊化”平臺研發制造四個個階段。手工作坊式生產是倚靠個別工人進行設計組裝,流水線生產方式的特點是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種車型,而汽車平臺式生產則可基于一個平臺生產同級別多種車型,但車型之間的相似度較高,缺乏靈活性。模塊化平臺生產的特點是可基于同一平臺推出跨級別,甚至跨種類的多種車型,并且具備較好的個性化。
20 世紀初到 80 年代整車生產主要以流水線生產模式為主。流水線生產方式誕生于 20 世紀初,在此之前,汽車工業完全是手工作坊型,工人購買引擎,設計傳動箱,裝配車輪、剎車、座位等部件,裝配一輛出售一輛,該種生產制造方式成本極高,且每輛車均是不同型號,成本和質量無法標準化。1907 年福特為生產“T 型車”革命性創造了汽車流水線生產方式。流水線生產是指將復雜的汽車生產過程分為若干個簡單的子裝配過程,工人只需要在既定的位置將汽車零件組裝到生產流水線上即可。
20世紀80年代后汽車平臺式生產逐漸替代標準化流水線。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汽車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車型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由于一條流水線只能對應單一車型的生產,因此傳統單一產品生產線上需要不斷為新產品打造全新的生產流水線,汽車流水線生產方式使得生產成本過高,并且難以滿足車型的多樣化以及越來越快的換代周期需求,20 世紀 80 年代后流水線生產逐漸被汽車平臺式研發生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