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風險即將釋放,把握自主崛起的戰略機會。購置稅優惠政策引爆乘用車銷量,2016年汽車板塊跑贏大盤接近10%,但透支需求明顯,明年行業增速取決于購置稅政策走向,1季度成為關鍵窗口期。中長期角度,自主品牌制造和設計能力快速提升,對合資品牌形成明顯沖擊,自主品牌的未來只有華山一條路——向上。
機會之一,自主品牌重構競爭格局。總量上,2016年1-9月SUV銷售594萬輛同比+45.8%,轎車銷售1031萬輛同比+2.9%,SUV市場份額提升至35.6%,SUV高速增長為自主品牌提供市場紅利。結構上,自主SUV在10-15萬價格帶上競爭力提升,擠出合資品牌的同時,市場向龍頭公司集中。而且,部分自主已經在15-20萬價格帶形成突破。
機會之二,本土零部件崛起。參考歐美的“整車-零部件”關系,自主品牌崛起必然形成圍繞其周邊的“核心供應商”。本土零部件公司的機會,一方面來自傳統產品的規模擴張,如內飾、座椅的產業轉移,一方面來自汽車電子的快速普及,在特斯拉的帶動下,主動安全、大尺寸液晶屏幕、更炫酷的人車交互方式成為自主品牌的重要賣點。
機會之三,新能源乘用車方興未艾。政府對新能源乘用車的大力支持,必然開創百萬級容量的新市場,為自主品牌提供繼SUV后的市場紅利。2016年1-9月乘用車銷售1669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1.26%。在工信部積分政策的推動下,2017-2018年將迎來新能源乘用車的密集投放,未來5年行業復合增速有望保持40%以上,整車廠與核心零部件都將受益于市場的快速擴容。
以自主品牌為主線構建投資組合。短期看,購置稅整車成為行業走勢的重要變量,今年底到明年Q1是觀察窗口期。中長期看,乘用車總量增速放緩,但自主品牌崛起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將帶動整車、零部件、新能源市場結構的巨變,建議以自主品牌為核心構建投資組合。整車推薦上汽集團、江鈴汽車、廣汽集團,關注長城汽車;零部件推薦寧波華翔、均勝電子、天成自控;新能源整車推薦江淮汽車,核心零部件推薦奧特佳、澳洋順昌、曠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