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百貨-老樹開新花中日美百貨沉浮(52頁)

第一階段 1978~2000 年,野蠻生長階段。1978 年我國從計劃經濟時代正式步入市場經濟時代,手工業、輕工業逐漸恢復,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各種百貨商場如雨后春筍般的崛起,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斷的提高,消費習慣改變,消費產品從原先的基本生活用品轉向高檔化妝品、金銀首飾以及各種時尚衣服。這些曾經被一度禁止的商品的解禁進一步促進了中國零售業的繁榮。此時的百貨行業呈現出野蠻生長特點,以大型自營式百貨商場為主要形式,且由于消費放開,不用擔心存貨風險,競爭態勢呈現迅速擴張模式。1996 年之后各個百貨商場大肆的擴張,商業模式一成不變,人們需求并沒有跟上百貨商場擴張的速度,造成了百貨業低潮的出現,再加上此時各種綜合超市、品牌折扣店、工廠直營店和倉儲式商店一一出現,進一步加劇了百貨商場的淘汰節奏。因此至 1998年,成為了中國百貨業歷史上的?倒閉年?。

百貨公司區域龍頭,全國分散。上世紀 90 年代以后,中國零售形成買方市場,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百貨公司開始以聯營方式經營,直接進駐百貨店經營的各大品牌形成了大區、各省、多級授權的經營模式,百貨業由此形成區域格局。如今,隨著電子商務銷售額劇增,百貨公司越來越認識到局限于某地的弊端,越來越渴望走向全國。

百貨、奧特萊斯、購物中心等各業態構成均以可選消費為主,因此同店數據與經濟周期存在相關性。百貨行業的商品主要為服裝類、化妝品類、鞋類、日用品、家居童裝等品類為主。以 18 年天虹股份的零售主業收入構成來看,服裝、化妝品、皮鞋、日用品、家居為收入占比的前五大品類,占比基本達到百貨收入的 80%~90%;王府井的奧特萊斯則女裝、男裝、運動類收入為主,加上箱包、珠寶等品類,可選消費的品類占比接近 100%;購物中心則以2017 年全國行業平均來看,可選消費的業態占比相比奧特萊斯和百貨稍低,但零售業態占比仍在 52%左右。百貨、奧特萊斯、購物中心內業態較高的可選消費占比,使得其同店數據相比超市等必選消費與宏觀經濟的相關性更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