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萬物互聯的 ICT 巨頭——華為。美國單方面將華為及其 70 個關聯企業列入美方“實體清單”后,華為供應鏈以及國內工業產業供應鏈安全都被推上風口。5G 迎來萬物互聯時代,華為能否保證供應鏈安全,頂住外部壓力并崛起?本篇報告詳細梳理了華為公司的核心產業鏈,以及面對美國制裁下對華為的影響。同時拋磚引玉地分析國內產業供應鏈相對薄弱、未來需要加大投入的環節。美國的蓄意打壓再一次表明,只有堅持科技自立,把關鍵技術、核心裝備、核心材料等環節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內整體產業才能迎來健康高質量的發展。
持續高強度研發投入構建華為的核心競爭力。華為堅持每年將 10%以上的銷售收入比例投入研究與開發,18 年研發人員有 8萬多,約占公司總人數的 45%,近十年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過 4800 億元人民幣。華為從最初的通設備提供商業務逐步拓展企業級消費終端業務,實現了公司收入規模的高速成長,營收從 2010 年的 1825 億增長到 2018 年的 7212 億元,復合增長率為 16.49%。凈利潤從 2010 年 256 億元增長到 2018 年 593 億元,復合增長率為 9.78%。
產品邊界持續擴張,華為致力打造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從時間的跨度來看,華為的產品從硬件逐步向軟件過度,從交換機到路由器,從服務器到存儲,從云計算到到大數據再到人工智能,華為已經不局限于通信領域,三十年的積累,使得華為有能力抓住數字化、智能化的巨大機會,全面滲透 ICT 各個領域,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