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記憶,根深蒂固—產品壁壘的根源之一。對于大多數消費品公司而言,穿越經濟周期的核心驅動因素來自于人類自身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永恒需求。飲食方面,東西方在飲食觀念、飲食對象、烹飪方式、飲食環境等方面差異顯著,再疊加味覺記憶的深刻影響,中國的調味品在產品層面上形成了與西方調味品之間天然的差異。如,西方人認為菜肴用來飽腹,飲食結構中以肉奶蛋為主;中國人認為飲食是藝術,不僅原材料豐富多樣,而且常通過調味品與烹飪方式的組合來追求飲食的“色香味”。因此,調味品可以說是中國飲食魅力的根源。由于飲食差異來源文化差異,我們認為中西方調味品產品結構上的差異也將長期存在(見圖 1 和圖 2)。調味品與白酒一樣,產品的壁壘實則來自于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地大物博,云泥之別—產品壁壘的根源之二。 “東酸西辣,南甜北咸”是對國內飲食與口味差異的簡單概括,究其本質在于各地地理環境和人文習慣之間存在較大不同。對應到產業層面就容易看到,與其他消費品相比調味品行業的區域性特征更為明顯。以市場集中度最高的醬油為例,它與其他快消品行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地域和環境的差異使得釀造過程中微生物發酵帶來的產品風味不盡一致。這種由于地理環境所決定的產品差異有利于強化產品壁壘。我們發現,外資品牌切入中國調味品市場往往更多地采用兼并收購的方式(表 2),但是由于調味品市場本身所具備的區域性特征又使得收購完成后在產品全國化推廣中面臨問題,導致行業的發展更多地以一種內生且穩健的形式呈現出來。
中餐文化,源遠流長—品牌故事的土壤。消費品的投資邏輯無非是產品力+品牌力+渠道力,放眼國內外各種消費品,中國調味品依托源遠流長的中餐文化,通過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張力方面具備天然優勢。如在品牌宣傳時,海天將公司歷史溯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佛山古醬園,李錦記將歷史溯源于珠海蠔油莊,中炬將歷史溯源于清末民初的香山醬園等。當下,食品消費的老字號趨勢也使得調味品公司的品牌壁壘得以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