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全球新能源整車-迎接電動時代(26頁)

燃油車Vs Prius Vs Model 3,買誰?作為一個消費者,所處當今時代是如此的幸運。論買車而言,選擇非常多。動力來源上,是燃油車,還是混合動力(普混或插電),還是純電動?品牌上,是大眾豐田福特等老牌車企,還是特斯拉等新興企業,還是上汽榮威等中國品牌車企。

倘若我們稍微留意,便可發現歷史上不停上演著曾經被譽為管理優良的行業領先企業最后卻走向了衰退的悲劇。比如過去幾十年里曾被譽為世界上管理最為靈活的美國最大私人零售企業西爾斯—羅巴克卻被后起的維薩和萬事達公司取代了領先地位,在高科技主導的計算機領域這樣的案例更比比皆是,就連在挖掘機行業,原先的30 家纜索挖掘機制造商只有4 家成功渡過了長達25 年的液壓挖掘技術轉型期。

克萊頓教授從技術創新出發,以“失敗框架”的獨特視角給予了我們答案:放棄破壞性技術創新是大企業失敗的罪魁禍首。“失敗框架”的三大發現是:1)破壞性技術創新比延續性技術創新對大企業的殺傷力更大;2)技術進步的步伐要快于市場性能需求增長的步伐;3)成熟企業并不喜歡投資ROE 低的破壞性技術創新項目。失敗的核心機制是:一開始,行業內成立較早的成熟企業依靠老的技術占領了市場領先地位,后來,市場出現了一項破壞性技術,也誕生一批新興企業利用該技術開發出新產品。但此時新產品的性能遠低于主流市場的成熟產品,卻通常具備更可靠、更便捷和更便宜三大特點,新產品首先通過侵占邊緣市場,化劣勢為優勢,來實現商業化,然后依靠技術進步帶來性能改善逐步達到主流市場的性能需求,這時新老產品的原有性能差距會消失,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市場競爭的基礎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新產品的絕對優勢也開始彰顯,并逐步去占領主流市場。而整個過程中成熟企業卻固守原有主流市場消費者的性能關注點和堅持股東財富最大化,一般會放棄投資ROE 低的破壞性技術創新所生產的新產品,而是選擇持續性技術創新去改善現有產品的原有性能,但當消費者的關注點不再是以前的性能需求時,老產品的優勢便喪失殆盡,成熟企業的市場便拱讓給新興企業了。

尋行業規律—技術創新引發產品替代。技術創新與產品替代演繹汽車行業發展規律。汽車行業經歷著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的技術創新路徑:追求車輛性能成就了內燃機替代蒸汽機(第一次)的延續性技術創新,因具備絕對優勢直接進入主流市場,替代速度相對迅速;追求節能環保興起了電動機替代內燃機(第二次)的破壞性技術創新,因起初只具備相對優勢須通過邊緣市場到主流市場的逆襲,替代速度將相對緩慢。

動力能源的不斷技術創新譜寫了人類交通工具發展史,汽車行業經歷著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的發展路徑。縱觀人類交通工具,無論輪船、火車、飛機還是汽車,都經歷著動力能源的技術創新,不同的是動力能源替代的速度有快有慢。根據動力能源的不同,我們將汽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蒸汽機時代(18 世紀60 年代—20 世紀20 年代)、內燃機時代(19 世紀70 年代—預計21 世紀中葉)和電動機時代(20 世紀70 年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