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商業貿易整合加速,新商場的價值與機會(31頁)

消費復蘇、資本入局,帶來收入端與資產端的邊際變化。我們在1 月1 日周報《2018 年,零售股將有更多精彩》中提出:2016 下半年以來行業收入端的消費復蘇和資產端的價值復蘇,正給市場形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認知,而且基于新零售背景下資源稟賦和競爭格局變化,部分優質龍頭公司的復蘇將持續且強化,具有估值提升的內在邏輯。

收入端的消費復蘇和增速改善。自2016 年三季度開始出現的弱復蘇,在2017 年的過去三個季度延續改善,百家零售額增速1-3Q17 各增2.7%、3.6%、2%,10 月、11月各增4.1%、5.2%; 36 家零售A 股1-3Q17 收入各增0.07%、5.6%、5.9%,自3Q16以來增速持續回升;1-3Q17 凈利均增20%以上,其中3Q17 歸屬和扣非凈利增速分別增61%和74%,繼續加速釋放彈性。

資產端的價值復蘇與再認識。過去幾年,傳統零售商在面臨線上及政策沖擊時,一直在做積極的應對,比如超市的提檔升級、小型化、社區化、生鮮加強化、餐飲化等,比如百貨更加強調服務與體驗,積極調整優化業態組合和招商導向等,使得線下逐漸扭轉了客流下滑趨勢,提升了自身網點和場景價值,及對應的線下流量價值。

線上VS 線下:商業回歸本質,線下流量成本低、業態結構優化。我們近期對上市公司和產業的跟蹤學習,愈加明顯的感受到不僅是阿里、京東等龍頭,越來越多的中小電商也在往線下走,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一方面,基于線上線下流量成本趨衡,龍頭對流量的爭奪由前幾年的線上入口迅速(并在加速)延伸至線下入口;另一方面,近年行業競爭格局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已倒逼線下實體零售商提升經營能力(雖改善空間仍大),增強集客能力,我們當下也正真切地感受著百貨商場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越來越多的傳統百貨被購物中心分流,越來越多的新型小業態、集合店、體驗店、買手店等入駐購物中心,越來越年輕的消費者結構,以及由此或可預期逐漸企穩回升的客流。

從阿里私有化銀泰到銀泰牽手中央商場,具有百貨行業示范意義。如上所述,消費復蘇疊加新零售變革,2017 年以來龍頭加速搶占線下地盤,帶來收入端和資產端的邊際變化,有望促進線下商業物業價值重估。子行業中,2017 年無論是產業還是二級市場的關注點多在超市行業,但我們認為:2018 年龍頭的整合力和進取心將更強,受市場關注度較低的百貨行業或將迎來新的變革機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