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
中國在新疆屯墾戍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并沿襲至今,幾千年來對新疆的開發和戍守已經成為了中央政府從未改變的基本國策。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延續了在新疆屯墾戍守,幫助新疆人民發展生產的制度并在1954年成立了新疆建設兵團。屯墾方面,兵團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基礎,同時大力推進二三產業的發展,致力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新疆的社會進步與民族團結。戍邊方面,兵團承擔著保衛國家邊防,維護國家統以和新疆社會穩定,防范和打擊恐怖勢力和分裂勢力的職責。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發展歷程
1949年到1954年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籌備期。1949年新建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為改善改善新疆貧窮落后的局面,鞏固邊防,加快新疆的經濟建設,于1950年1月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將工做重心轉移到新疆的生產建設上來,到1953年底,新疆軍區生產部隊已建有農墾牧場43個,耕地77.26千公頃。1954年10月,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五、第六軍大部,第二十二兵團全部就地專業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同時接受新疆軍區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雙重領導。
1955年到1966年為新疆建生產設兵團的成長期。兵團成立后由原先的軍隊自給性生產轉為企業化生產,并正式納入國家計劃,吸引了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投身新疆生產建設。1956年5月后,兵團開始受國家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到1966年底,兵團人口總數達到148.54萬,擁農牧團場158個。1967年到1980年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動蕩期。文革期間新疆建設兵團的發展遭受嚴重的破壞。1975年3月,兵團建制被取消,同時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墾總局,主管新疆國營農牧場的生產建設。
1981年至今為新疆建設兵團的快速發展期。1981年12月中央決定恢復兵團建設,將原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開始了二次創業。在之后的30多年時間里,兵團對轄區國有農牧場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推行大包干責任制、興辦職工家庭農場、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發展多種經濟成份等方面的改革,推動兵團屯墾戍邊事業不斷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