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航空發展迅猛,但各地區發展不均衡。2001 年全球低成本航空市場份額只有8%,但2013 年已經到達了26.3%。低成本航空在美國、歐洲、東南亞市場發展較快,而在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則仍處于起步階段。在低成本航空的激烈競爭下,傳統航空公司亦努力削減成本。而隨著低成本航空規模和數量增加,不同公司的市場定位和競爭策略都有所差異,低成本航空和全服務航空的產品界限日益模糊,航企是否具有高效的“低成本基因”成為重點。
低成本航空的省錢基因來自更高的生產率。通過降低單位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平價的機票服務。除了為客戶提供的“產品”簡化外,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管理者尋求更具有成本效率的運作結構,并通過維持良好的上下游和公司內部關系提高運營效率,實現合作共贏。雖然網絡航空亦可以模仿低成本航空來降低成本。但傳統的組織和勞資關系往往并不容易改變,國際比較表明缺乏“低成本基因”的老牌航企與低成本航空的成本差距依然巨大。
我國低成本航空仍處于發展初期,行業發展空間巨大。我國低成本航空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份額不足5%,與國外市場存在較大差距。2013 年12 月,中國民航局印發《民航局關于促進低成本航空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全面推進航空大眾化戰略,推動新一輪民航產業大發展。隨著管制逐漸放松,低成本航空公司獲得了更多的購機額度,預計將進入快速擴張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