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衛星催化事件頻出中國星鏈蓄勢待發(16頁)

過去,中國低軌通信衛星事業發展緩慢,僅僅有幾顆試驗衛星發射。但進入 2020 年之后,中國“星鏈”事業進入加速階段。2020 年國家首次將將衛星互聯網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范圍,大力支持衛星互聯網事業發展。同年,“GW”計劃曝光,中國將發射約 1.3 萬顆低軌通信衛星。2021 年,注冊資本 100 億元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在雄安成立。2022 年,星網集團動作頻繁,既啟動衛星通信地面網絡建設,又籌備商業火箭發射基地,中國低軌衛星產業進入實質性加速階段,中國“星鏈”處在爆發前期。

我國陸續出臺多項政策,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2014 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2020 年 4 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范圍,將衛星互聯網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范圍;在“十四五規劃和 2035 遠景目標”中,國家明確提出“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

通信衛星制造市場空間機會巨大。根據 GW-A59 和 GW-2 的寬帶星座計劃,中國計劃發射約 1.3 萬顆低軌衛星。未來宇航發布的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中指出,未來單顆衛星的平均價值預計在 3000 萬人民幣左右,那么完成 1.3 萬顆低軌衛星,中國衛星制造市場總空間高達 3900 億元(暫不考慮期間的衛星折舊后重新發射)。假設星座計劃建設完成,在軌衛星數量不再增加,但考慮到衛星五年的折舊期,每年平均仍需發射約 2600 顆衛星,對應市場空間仍高達 780 億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