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之CTP、CTC(31頁)

汽車動力方式演變。汽車動力經過幾百年變遷,從蒸汽機、電動機到內燃機,如今電動機重新成為趨勢,汽車行業正走向電氣化、新能源化。蒸汽車:1766 年,瓦特改進蒸汽機,第一次工業革命隨之開啟。1770 年前后出現了最早的蒸汽機汽車,汽車的“汽”字由此而來。電動車:1881 年,使用鉛酸電池的電動車誕生。燃油車:1838 年,英國發明家亨納特發明了內燃機點火裝置,人稱“世界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1885 年,燃油車應運而生,發明者卡爾·奔馳。

背景環境。電動車發展初期,老牌車企大多通過油改電的方式切入電車市場,而特斯拉等小部分新興車企則采取正向開發的姿態,從頭開始研發純電平臺。油改電即沿用旗下成熟燃油車的平臺,僅將動力系統替換為三電系統。好處在于,既可以快速推出產品抓住市場機遇,又可以為研發純電平臺爭取時間,還可以促進自身的供應鏈轉型。但由于油改電平臺不是專門針對電動車開發而來,不能完全符合電動車的特性,容易導致電池的布局受阻和配重不合理。作為結果,油改電車型或多或少會出現駕控性能不佳、電池重量大或空間利用率低導致整車續航能力不強、底盤突出影響整車美觀等問題。

模組結構動力電池的構造。大眾 ID.3 裝載的就是一種典型的模組結構動力電池。如圖 9 所示,其電池包主要由殼體(上蓋、外殼底板、下護板)、電池模組(銀色長方體部分)、電池控制模塊和電池外部連接端子(橙色部分)、電池管理系統(黑色部分)等部分組成。殼體采用堅固的鋁材,既支撐電池的重量,又加強車身剛度,通過螺栓固定在車身地板底部。下護板保護電池免受路面機械的損壞。底板裝有冷卻水路,可進行溫度管理。電池模組通過導熱膏與底板相連,以保證其導熱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