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半導體系列報告-半導體設備篇(40頁)

我國集成電路自給缺口巨大。根據IC Insight數據,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供給量約為227億美元,需求量為1430億美元,自給率僅為15.9%,集成電路缺口巨大。從進出口來看,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3500億美元,出口1166億美元,貿易逆差高達2334億美元。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超過原油、汽車整車和汽車零部件。由于集成電路巨大的缺口以及貿易逆差,我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需求非常0 迫切,半導體設備行業迎來機遇。

晶圓廠龍頭帶頭擴產。2021年4月,臺積電將其2021年資本開支提高至300億美金(2020年Q4指引是250~280億美金),其中80%投在3nm/5nm/7nm等先進制程,10%投在先進封裝,10%投在成熟制程。臺積電未來三年資本開支合計為1000億美金。臺積電開啟大陸擴產計劃。2021年4月22日,臺積電董事會批準了新的投資計劃,核準28.87億美元(約合187億人民幣)擴建南京工廠,生產28nm工藝,月產能為4萬片晶圓,主要用于汽車電子芯片。在經歷2019年的短期下滑之后,全球半導體晶圓廠均開始加大資本開支。根據SEMI統計,2020年全球半導體晶圓廠資本開支達1069億美元,同比增長7.6%。預計2024年將達到1276億美元,2019-2024年CAGR達5.1%。

技術升級帶來設備巨大需求。摩爾定律指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接納的元器件數目,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推動集成電路線寬的縮小,目前國際一流代工廠臺積電已經量產5nm芯片,并在積極研發3nm和2nm制程;國內制程最先進的中芯國際目前能實現14nm芯片量產,7nm工藝處于試產階段。此外,硅片的尺寸也在變大,從1980s的6英寸升級為2000s的12英寸,未來還將朝著18英寸發展。半導體技術升級快,常表現為“一代技術、一代設備”。技術升級同樣會帶來設備的巨大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