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松屋:后來居上,定位小店及性價比的高市占率日本母嬰龍頭。西松屋(NISHIMATSUYA)于 1956 年由創始人茂里佳弘和母親茂里滿在近畿地區創立,定位為注重性價比及便利性的母嬰店品牌,據公司公告,截止 2020 年 2 月,嬰幼兒用品/服裝產品/孕婦用品及新生兒服裝營收占比分別為 51.8%/37.1%/11.1%。其起初店面以小面積、多設臵在街邊交通便利之處(如停車站、地鐵線、公路旁)為主,后有過側重調整,開始擴大面積、向大型購物中心轉移,至 2020 年其店面平均面積為 600 平方米左右。自創立以來,公司不斷擴張,相繼進入日本各區,且后來拓展海外及線上渠道;據公司公告,截止 FY2020財年,公司共有 1006 家門店,其中關東/近畿/中部/九州/東北/北海道/四國/中國地區門店各 273 家/178 家/172 家/138 家/90 家/46 家/36 家/73 家,擁有 4689 名員工(696 名正式員工),總營收規模約 1429.54 億日元(約合 90 億人民幣),日本本土市占率約 8%。同時,公司借力渠道發展 Smart Angel(主營濕巾、玩具、桌子等)、ELIFINDOLL(纖維制品為主,包括棉服、雨傘、鞋靴等)等自有品牌品牌,占比逐年提升(據公司公告,2019 年 2 月達到 7.3%)。
回顧其成長歷史,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復盤西松屋的成長之路,從公司的營收規模和線下門店拓展速度來看,公司的增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起步階段(1956-1996)。在建立后在一定時間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圍繞近畿向外擴張;2 )快速擴張階段(1997-2007)。十年間,公司門店數量從 50 多家迅速增長到 553 家。3)穩定增長階段(2008 年至今)。2008 年金融危機后門店數量每年的增長率不超過 10%。
起步階段(1956-1997):近畿起家,緩步增長。1956-1997 年間,日本經濟的發展、城市圈的逐漸形成、嬰兒潮的出現為日本母嬰行業發展奠定條件:彼時,日本政局已經穩定下來,自民黨長期執政,政府不斷充實產業資本、整頓和完善產業基礎,實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開始了幾十年的長期繁榮階段,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突飛猛進,城鎮化率在 1970 年時已經達到 72%,并形成東京圈、近畿圈、中京圈三大城市圈,社會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到 70 年代初,70%以上的日本國民認為自己屬于“中間階層”);同時,據厚生勞動省,1971-1973 年日本迎來了二戰后以來的第二個“嬰兒潮”,每年約210 萬新生兒出生,這為母嬰店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市場需求,日本母嬰行業隨之蓬勃發展,諸如貝親、Miki House 等知名日本母嬰品牌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創立發展。西松屋于 1956 年在近畿創立,70 年代開始門店拓展和布局,依托近畿穩固已有市場同時、不斷向外拓展業務范圍,分別于 1971 年/1993 年/1997 年進入大阪地區/中國地區/關東及四國地區,同時試水不同業態、加強采購、物流及信息系統管理,至 1997 年底,公司已擁有門店數 60 家,成為初具規模的日本母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