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頜畸形種類多,國內復雜類型比例高。口腔正畸是指借助于外力手段對牙齒進行矯治的過程,近代口腔正畸學的發展始于 19 世紀末,Edward H. Angel 醫生正式將口腔正畸學發展為口腔醫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在 1899 年提出的錯頜畸形分類法(“安氏分類法”)已被沿用一個多世紀,也是國際上最為廣泛應用的一種分類方法。根據“安氏分類法”可將錯頜畸形分為中性錯頜(第一類)、遠中錯頜(第二類)、近中錯頜(第三類),其中遠中錯頜(第二類)和近中錯頜(第三類)被視為復雜型錯頜病例。由于面型的差異,中國復雜型錯頜畸形患病率較美國高,根據灼識咨詢,2019 年中國復雜性錯頜畸形患病率約為 49.0%,而美國患病率約為 23.0%。根據人口基數測算,中國居民的復雜型錯頜病例約為 6.86 億,因此對治療技術與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統口腔正畸歷史悠久,“鐵齒鋼牙”難改固有局限。傳統口腔正畸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現代口腔正畸學之父 Angle 醫生于 1928 年發明了方絲弓矯治器,逐漸確立起以金屬托槽矯正為核心的治療體系。國內正畸治療的發展始于新中國成立后,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多元化需求的增長,正畸技術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革,根據方法學的不同,傳統正畸技術可以分為金屬托槽矯治(含自鎖和非自鎖)、舌側矯治、陶瓷托槽矯治(含自鎖和非自鎖)。
中國口腔正畸市場快速增長,但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中國正畸市場在過去幾年快速增長,根據灼識咨詢,中國正畸市場規模由 2015 年的 34 億美元快速增長至 2019 年的 73 億美元(按照零售銷售收入口徑),年復合增長率為 20.7%。盡管市場增長迅速,但是與口腔正畸行業發展成熟的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正畸市場規模仍存在較大差距。美國的正畸市場從 2015 年的 156 億美元增至 2019 年的 217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8.6%,而歐洲的正畸市場從 2015 年的 85 億美元增至 2019 年的 117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8.3%,市場規模較大但整體增長趨于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