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高等級自動駕駛主要聚焦于限定區域應用場景。在高等級自動駕駛領域,因為前期研發投入大、技術難度高,L3 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進程緩慢,產業鏈合作伙伴抱團共同發展漸成常態。現階段,高等級自動駕駛研發投入及商業化驗證主要聚集在智慧園區/示范園區、港口、碼頭、停車場、高速等限定區域應用場景,以及商用車物流、自動泊車等細分領域,低成本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以及可彌補真實道路測試驗證的自動駕駛仿真測試需求凸顯。但隨著汽車產業“四化”轉型加速,以及國家頻繁發布產業紅利政策加速推進圍繞智能汽車等新經濟生態的快速發展,自動駕駛載人、載物、高速測試等陸續開放,關鍵節點及核心領域具備前沿技術驗證及整合服務能力的企業有望實現突破。
智能硬件是智能汽車的“眼睛”。無人駕駛硬件系統包括有傳感器、RFID、車載視覺系統等。隨著車聯網、智能互聯成為未來趨勢,相關硬件產品需求量也日益增大。根據賽迪智庫《2020 年中國汽車電子產業發展形勢展望》,汽車電子、裝置在汽車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通過硬件系統,感知并采集環境信息是無人駕駛的第一步。我們認為自動駕駛汽車感知層帶來的市場增量主要在傳感器,當前行業內主流研發和應用的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為車載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不同的組合形成了以視覺主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視覺芯片)和以多傳感器融合(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為主導兩種路徑。無論何種路徑,均會帶動傳感器的需求增長,我們測算,預計到 2025 年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 609 億元,到 2030 年將達 1901 億元,10年復合增速約 30%。
雷達傳感器分為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雷達傳感器的基本原理是通過電磁波遇到障礙后的反射信號,實時計算出汽車與障礙物的距離與接近速度。超聲波雷達發射回聲脈沖識別障礙物,主要用于泊車測距、輔助剎車等,價格較低應用較廣。毫米波雷達通過天線發射毫米波信號,閱讀反射信號識別車身周圍環境,有 24GHz(短距測量)和 77GHz ( 長 距 測 量 ) 。 激 光 雷 達 基于波長在900nm~1500nm 左右的激光探測和掃視空間三維信息,精度最高且抗干擾能力強,但價格最貴且容易受到極端天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