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效潛力遠大于Perc,HIT是連接多結電池的平臺型技術。當前時點看,Perc效率天花板在24%左右,而HIT電池的P-n結在非晶硅和晶體硅材料之間形成,導致其提效潛力高于Perc,HIT是單節時代效率次高的技術,實驗室效率26%+。多結電池利用多種材料對于太陽光譜不同的波段吸收,可實現更高轉換效率。HIT加上鈣鈦礦的疊層是多節時代入門級技術,因此認為HIT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平臺型技術。
HIT電池的發展歷史。異質結(HIT)太陽能電池自90年代由三洋量產,但由于成本原因未成為主流。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HIT的轉換效率、生產成本不斷改善。HIT的結構:HIT呈對稱結構,以N型單晶硅片為襯底,正面依次沉積本征非晶硅薄膜、N型非晶硅薄膜 ,背面依次沉積本征非晶硅薄膜、P型非晶硅薄膜,摻雜非晶硅薄膜兩側分別沉積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TCO),在TCO兩側頂層形成金屬電極。
光伏十年降本82%,發電經濟性凸顯。光伏是過去十年降本幅度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根據IRENA測算,2010年至2019年,全球光伏發電加權平均LCOE從0.378$/kWh迅速下滑至0.068$/kWh,降幅高達82%,在可再生能源中降幅最大。光伏發電已具經濟性,行業的周期性弱化,成長性凸顯。光伏發電仍有較大降本空間。隨著HIT、雙面組件、跟蹤器等技術設備應用,光伏發電站運維能力提高,行業規模效應進一步加強,光伏度電成本有望持續下降,根據CPIA預測,2021年后光伏地面電站在大部分地區可實現與煤電基準價同價,預計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發電未來2021前也可實現居民用電側平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