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驅體生產工藝可分為間歇法和連續法兩種。間歇法在反應過程中,反應漿料通過溢流管不斷溢出到濃縮機進行濃縮,清液濾掉進行廢水處理,物料則返回反應釜讓晶體繼續長大,直至反應釜內前驅體粒徑達到要求,然后轉去陳化釜靜置一段時間,以完善前驅體晶體結構形貌,然后進入后道過濾、洗滌、干燥、包裝流程。連續法則在反應過程中,同時進料和出料,反應漿料通過溢流管不斷溢出到陳化釜,經過陳化靜置,然后進入后道過濾、洗滌、干燥、包裝流程。
間歇法生產前驅體粒徑分布極窄,連續法生產產能更高。間歇法生產物料在反應釜內停留時間較為均一,生產出前驅體粒徑分布更窄,適用于生產高端型如高鎳、單晶型前驅體產品;但存在生產連續性差,批次穩定性差缺點。連續法生產產率更高,相同容積反應釜連續法生產產能約為間歇法產能兩倍,并且批次穩定性好;但由于一邊進料一邊出料,物料在反應釜內停留時間分布較寬,生產出的前驅體粒徑分布也更寬,尤其存在一些粒徑過小顆粒,在正極燒結過程中會導致過燒,從而影響正極品質,目前主要用于生產中低端前驅體產品。
沉淀過程中的 pH 直接影響晶體顆粒的成核、生長。不同 pH 值條件下得到不同形貌的前驅體顆粒的原因可以解釋為沉淀 pH 條件對晶體成核速度和生長速度的影響。當 pH 值偏低時,由于溶液中過飽和度較小,前驅體顆粒生長速度大于其成核速度,易于得到形貌較好的顆粒。而在高 pH 值條件下,溶液體系中過飽和度較大,晶核的形成速率很快,而前驅體顆粒的生長速度較慢,因而形成顆粒較小的微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