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技術是指人為將一種生物的已知功能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體內,使該生物獲得新功能的一種技術,是遺傳學與基因技術發展的產物。從 1856 年孟德爾揭示遺傳規律以來,基因越來越被人類所熟知并利用,1972 年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為人類直接參與編輯基因打下了基礎。1982 年,轉基因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的應用為醫學打開了新技術的大門。1996 年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推廣為解決糧食問題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案。
從技術原理來看,傳統雜交育種技術通過雜交,而轉基因技術是通過基因定向轉移的方式。從技術特點來看,受限于物種隔離,傳統雜交技術只能在同一物種之間進行基因的重組,而受益于基因工程等技術,轉基因技術可以跨物種進行基因重組,大大地拓寬了優良基因的來源。此外,雜交技術的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無法對單個基因進行精確轉移,而轉基因技術可以定向轉移目標基因,目標明確、可控性強,后代表現可以預期,同時降低工作量。
根據轉基因的特性可以把轉基因性狀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輸入性狀,即通過增加作物的抗除草劑特性、抗蟲特性、抗惡劣環境特性等,使得作物減少種植過程的損失、增加種植密度,最終實現作物的增產(并非直接增產,而是通過減少損失和增加種植面積實現增產效果)。此外,由于作物抗性的增強,農藥使用的減少也為作物種植節約了成本。第二類為輸出性狀,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作物產品的品質,如增加食物的營養、減少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量等。第三類為增值性狀,即使作物合成不同的化學物質用于其他領域的生產,如用作藥物、生物燃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