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農業-全球糖主產國巡禮中國篇(20頁)

制糖歷史悠久,建國后不斷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國家之一,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后,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制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制糖業。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制糖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制糖業的機械化。20 世紀 30 年代,中國興起機械化制糖熱潮,但未形成機械化制糖工業體系,制糖業基本上還處于手工業階段。

先天條件差,中國蔗糖產業缺乏競爭力。我國甘蔗生產的自然條件相對較差,這是制約我國蔗糖產業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首先,從地質條件來看,我國甘蔗種植地質條件較差,蔗區地處廣西、云南丘陵紅壤旱地,大片蔗田難以實現機械化生產。甘蔗生產成本中近一半成本為人工成本。而我國機械化水平較與巴西等國家相比較低,人工成本又高于巴西等國,因此導致種植成本的提高。其次,從氣候條件來看,我國蔗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條件總體與世界主要產蔗區相近,但極端天氣狀況頻發。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現象普遍,時有凍災、風災的影響,自然災害對我國甘蔗生產造成嚴重影響。2016年,我國甘蔗生產成本為 360-400 元/噸,與巴西(134-158 元/噸)、印度(140-168 元/噸)、泰國(200-230 元/噸)、美國(214-227 元/噸)和澳大利亞(214-229 元/噸)相比,處于較高水平。

產量呈周期波動,糖料分布“南甘北甜”。甘蔗 3 年宿根特性使得國內甘蔗種植面積呈現出增產 3 年然后減產的周期特征。中國食糖在 2007/2008 榨季產量達到歷史最高量,達到 1482 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 10%左右。預計 19/20 榨季國內糖產量 1060 萬噸。受氣候條件影響,中國糖料分布呈“南甘北甜”的布局。甘蔗制糖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業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與甜菜糖的產量之比約為15: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