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生豬屠宰行業全景圖(26頁)

多因素導致中國豬價高于國際水平。中國豬價在全球主要豬肉生產國中處于較高水平,與主要出口國美國相比,中國近4年生豬價均高于美國同期80%以上。中國豬價高于國際水平,主要原因在于:1)國內玉米、豆粕價格貴于海外,綜合飼料成本偏高;2)養殖技術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飼料轉化率、母豬生產能力均偏低;3)養殖規模化程度仍然偏低,家庭農場生產效率不高。

豬肉進口量占需求比重極低。雖國內豬價遠高于國際豬價,但中國豬肉進口量相對仍然有限,16年中國豬價高點也僅進口162萬噸豬肉,僅占當年國內總需求的2.9%。走私的數量難以統計,但預計占比仍然不高。豬肉進口量難以提升的原因或在于:1)中國禁止進口含瘦肉精的肉類,而部分豬肉生產國允許使用瘦肉精,可供進口的總量相對有限;2)進口肉需冷凍運輸,冷鏈運費貴,且冷凍肉價格較鮮肉有明顯折價,疊加關稅影響,導致進口利潤空間相對有限。

熱鮮肉仍為市場主導。熱鮮肉、冷鮮肉主要供應居民日常餐飲,存在較強的替代關系,長期趨勢是質嫩味美、營養價值高的冷鮮肉取代沒經過冷卻排酸、易污染的熱鮮肉。冷凍肉則主要用于肉類食品加工,少部分用于居民消費,主要是屠宰企業在淡旺季之間調節。2015年,熱鮮肉、冷鮮肉、冷凍肉分別占市場的55%、25%、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