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衛星互聯網低軌衛星產業鏈全面受益(48頁)

隨著人類活動邊界的擴張以及存量聯網人群的飽和,陸基通信在覆蓋范圍和經濟性方面存在局限:雖然互聯網已經誕生近半個世紀,現代通信技術已開啟新一輪 5G 建設,但是無論是網絡覆蓋面積還是覆蓋人數上來說,依舊存在較大增長空間。目前而言,全球仍有很大部分地區未有被 IP 網絡很好的覆蓋,根據《2019 年互聯網趨勢報告》全球仍有近半數的人口不具備聯網能力。GSMA 估算在中國 2019 年還有超過 5 億人口未能實現移動互聯。網絡覆蓋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陸基的解決方案連接到所有人不具備經濟性或者可行性。這些無線物聯網技術依舊需要依靠基站等基礎設施完成區域的覆蓋,而連續不間斷的覆蓋需要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在某些場景例如遠洋貨輪、飛機聯網、沙漠、森林等地段,投入相關基建一方面物理環境不允許,另一方面,較為昂貴的基礎設施建設將使得相關應用不具備可觀的經濟效益。

5G 開啟萬物互聯生態建設,物聯網規模持續擴大:從技術層面講,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特別是 5G 建設的開啟以及包括 LoRa、NB-IoT 等物聯網通信標準的推出,萬物互聯已具備產業技術基礎。目前,NB-IoT 蜂窩網絡以及以 LoRa 為代表的低功耗無線局域網技術已經成為物聯網通信的主流技術,使得無線物聯網的快速部署成為可能。從產業規模來看,中國物聯網連接數持續攀升,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根據 GSMA《中國移動經濟發展報告 2020》,2019 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達到 36.3 億,到 2025 年有望翻番達到 80 億,其中大部分增長是企業市場貢獻。另外,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 M2M市場。截至 2018 年底,中國的授權頻段蜂窩物聯網連接數為 6.72 億,亞太地區物聯網連接數 90%以上,占全球物聯網連接數 60%以上,為各類工業和智慧城市應用提供了大力支持。GSMA 預測,到 2025 年,受各種行業垂直應用的推動作用,中國的授權頻譜蜂窩物聯網連接數將增加到 19 億左右。

衛星互聯網主要是以高通量衛星的形式出現,GEO、MEO 和 LEO 三種衛星各有所長。衛星通信利用衛星作為中繼站,通過反射或轉發無線電信號,實現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的通信。衛星通信由于覆蓋面大、部署快,不受地面情況影響,因此一直被視為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場合的唯一通信手段。目前,衛星互聯網主要是以高通量衛星(HTS)的形式出現,它們共有 GEO(高軌,軌道高度為 35786km)、MEO(中軌,2000km~35786km)和 LEO(低軌 400km~2000km)三種形式。軌道越高,單星的覆蓋能力越大,單星成本越高,時延越大。隨著軌道高度的下降,單顆衛星的覆蓋能力下降,單星成本下降,需更多顆衛星形成星座。其中 GEOHTS 系統傳輸時延較長,高緯度地區覆蓋能力較弱,但系統結構簡單,可以廣域覆蓋,適合機載通信、海事通信、消費者寬帶接入、視頻廣播和內容投遞之類應用;LEOHTS 復雜一些,但時延較短,可以實現全球無縫覆蓋,適用于基站中繼、物聯網等低時延類應用;MEOHTS 則介于前面兩者之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