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通信:衛星互聯網+無人駕駛或引領下一波科技浪潮。我們認為,衛星通信與地面通信相比,具有:1)優勢:覆蓋面積廣;2)劣勢:由于軌道位置較遠、發星成本較高等原因,信號時延長、覆蓋深度弱、通信速率低,因此需要新的終端支持。我們認為,通過電動車+衛星通信互聯網的垂直整合,可以打破車聯網建設資本開支較高和覆蓋較差的問題,或將為智能出行行業帶來下一波革命浪潮。
商業火箭:回收與復用是實現低成本、高效發射的關鍵因素。SpaceX 在商業發射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我們認為其成功背后主要由于領先的可回收與重復使用技術。我們以獵鷹 9 的發射價格為基礎測算,在一子級重復使用、二子級不重復使用的情況下,回收復用 10 次后的火箭成本可節省 56%。我們認為,實現低成本的關鍵在于:(1)合理的推力與箭體結構設計,為實現入軌發射奠定基礎,(2)可重復使用且成本可控的液體燃料,(3)在大范圍變推力、姿態與導航控制、著陸支撐等火箭回收復用的技術難點實現突破。中國企業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1)運載火箭的推力從小到大,(2)推進劑從固體到液體,最終(3)發展可回收與可復用技術,大規模降低成本。
商業衛星:衛星生產從“定制化”時代走向“工業化”時代。2014 年之前,全球每年發射衛星數量約百顆。隨著低軌星座的興起,衛星年發射數量經歷了 100—> 300—> 1000 顆的迅速增長,我們測算微小衛星生產將為全球新增 200億美元/年的產值。衛星需求的增長必然帶來生產模式和產業鏈的變化。在生產模式上,我們認為,主要有模塊化設計、柔性生產線、快速 AIT、供應鏈優化四個主要影響要素。同時,衛星研制生產周期也將從傳統的 30 個月縮短到數周/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