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MCN-行業梳理思考生于海外發展在中國(28頁)

美國 MCN 的產生和興起與 YouTube 視頻網站的發展有關。最早成立的 Maker studio 公司便是為能持續創作出高質量視頻而搭建的整合個人創作者資源、幫助原創內容推廣的平臺中介;2012 年 YouTube推出 MCN 扶持政策,MCN 機構可向內容創作者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以提升內容賬號的影響力并獲得廣告收益分成。在此之后 MCN 公司大量出現,如 Revsion3、Broadband TV、Machinima、Awesomeness TV 等,借力資本扶持規模迅速擴張,變現能力大幅提升。2014 年后 MCN 機構逐步開始向 facebook、Snapchat等社交網絡擴展以及傳媒集團入局,標志著美國 MCN 單一平臺時代的結束,同時跨平臺服務也為 MCN實現多平臺創作和整合營銷業務奠定基礎。

發展初期平臺單一因而對 Youtube 較為依賴,行業發展隨平臺政策及要求變化而變化。2007 年 Youtube 推出合作伙伴計劃,該計劃對內容的播放量有一定要求,凸顯了單個內容創作者需要專業 MCN 機構幫助其進行內容推廣和流量運營的必要性;此外對于平臺方而言,在推進廣告變現之初也借助了 MCN 機構的中介身份,幫助其完成分散內容的整合、審核、版權事宜和其他對接工作。基于平臺與內容創作者的雙向需求,MCN 機構不僅應運而生,還通過大規模簽約 KOL 及開設頻道進行流量圈地,廣告分成致短期內流水高速增長,行業呈現出繁榮景象。

自身發展問題疊加平臺政策變化,使行業發展遇到瓶頸甚至走向衰落。內部發展方面,隨著頻道及簽約內容生產者數量增多,MCN 機構很難再對每個內容生產者提供更契合的服務,不斷提高議價能力的頭部內容生產者使 MCN 失去了主導能力,造成人員流失及相關權益和合同糾紛。外部政策方面,Youtube 平臺自身策略調整,2014 年 Youtube 推出了 Google Preferred 項目,鎖定 TOP5%內容主的廣告庫存,和品牌直接撮合,給優質內容主更高的 CPM 價格,加速了頭部創作者脫離 MCN 機構;2018 年Youtub 提高成為 Youtube Partner 的準入門檻并要求 MCN 旗下頻道必須經過平臺審核成為 Partner 后才可以獲得廣告分賬,加速了 MCN 對尾部賬號的出清,在同時流失頭部與尾部內容生產者下使得 MCN的現金流惡化進而遇到了發展瓶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