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特斯拉產業鏈報告-新能源芯戰場(23頁)

從 OEM 視角看動力電池市場未來格局:傳統汽車工業體系中,車企處在行業軸心位置,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定價權,主要原因是汽車平臺的建立,是車企生產高效化的一種策略,平臺貫穿于研發、生產及供應鏈整個環節。通過搭建平臺,從而實現多款車型的技術、零部件通用,從而減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一致性,如大眾 MQB 平臺、豐田 TNGA 平臺等。

動力電池匹配車型的多樣化,特斯拉很難自造全類型的電池產能。一方面,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整車的匹配性要求高,不同車型搭載的電池類型、規格、容量都不相同。整車廠通常通過自行研發或者與電池企業聯動開發動力電池,來提高電池和整車的匹配性。另一方面,動力電池行業規模效應較強,特斯拉正在產能擴張期,預計 2020 年全球產能約 65萬輛,2-3 年或突破 175 萬輛,自建產能很難滿足。

特斯拉核心競爭優勢在于軟件和成熟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過大的動力電池資產或加大公司負擔。特斯拉旨在通過自動駕駛實現對于未來出行方式顛覆性的改變,通過軟件定義汽車,自研 FSD 芯片數據處理能力強大,海量真實數據為深度學習算法提供保障。特斯拉借助 Autoplot 系統和 OTA 軟件更新完成智能駕駛功能,提升車輛駕駛性能。據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動力電池產能產能建設成本大約為 4 億元/GWh,10GWh 產能的資本支出是 40 億元,大概能夠供應 20 萬輛電池容量為 50 度電的 A 級車。從這個意義上看,動力電池產能建設成本,甚至于要比整車產能建設投入還要大,因此動力電池產能建設對于現金流寶貴的特斯拉而言將構成較大壓力,豐田、寶馬等傳統車企則是選擇了自建電池 PACK 廠+外采電芯的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