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衛星行業深度報告(44頁)

衛星的發展過程可概括為“小衛星—大衛星—現代小衛星”。在人類開展航空航天活動初期,受火箭運載能力和衛星制造技術水平限制,發射的衛星功能少、體積小、重量輕,可視為早期小衛星。隨著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發和衛星制造技術的升級,可發射的衛星逐漸向功能復雜、重量增加、體積增大方向變化,相應的成本也不斷提高,一般經濟水平的國家無法承擔,而且一旦發射失敗就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研制高性價比的衛星成為了航天界的主要目標之一。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軍方提出了現代小衛星的概念。由于現代小衛星造價低、重量小等特點,全球范圍掀起了現代小衛星研制的熱潮。

衛星通信系統一般按照其運行的軌道分為同步軌道(GEO)、高橢圓軌道(HEO)、中軌道(MEO)和低軌道(LEO)等系統。各個軌道因其自身高度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通信特點:同步軌道的高度約為 36000km。其技術成熟,通信距離遠,單顆衛星覆蓋面積大,約 3-4 顆即可覆蓋全球,但對高緯度地區覆蓋力較差,長距離對信號的傳播時延和干擾也有很大影響。典型系統為 VSAT 系統。

天基互聯網是利用位于地球上空的各類空中平臺為地面和空中終端提供寬帶互聯網服務的新型網絡系統。通常情況下,采用高度為 200~36000公里的高通量衛星星座向地面提供信號,主要代表有美國的 Intelsat、Viasat、HughesNet、歐洲 Eutelsat 等公司;近年還出現了國際企業通過 20~200km的氣球、飛艇、無人飛機作為通訊星座的應用模式,如 Google 的氣球、Facebook 的太陽能無人機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