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及日本人均垃圾產生量均于 2000 年左右見頂。1)美國人均垃圾量自 1985 年起大幅增長,到 2000 年見頂后小幅下滑并穩定在 2 千克/人·天左右,核心原因在于 20 世紀 80年代起美國擺脫 70 年代經濟滯脹高速增長,刺激國民消費需求,帶動人均垃圾量的大幅增長。到 2000 年,社會與經濟大發展的提升驅動結束,人均垃圾量也見頂下滑趨于穩定態勢。2)日本人均垃圾量也在 2000 年見頂后小幅下滑并穩定在 0.90 千克/人·天左右,不同于美國,日本于 2000 年前后頒布多項法律大力發展垃圾回收,如《容器包裝循環利用法》、《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食品循環資源再生利用促進法》等,推崇“Reduce、Reuse、Recycle”的“3R”理念,從而推動了日本人均垃圾減量。
從垃圾回收率來看,我國的人均垃圾產量短期向美國看齊的概率較大。根據《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測算及其統計數據收集對策》(周傳斌等,2018)的測算,2015 年我國垃圾回收利用率約 16%,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明顯的差距。2017 年 3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至 2020 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 35%以上的目標,接近美國近 10 年來 34%~35%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包括再生資源回收和堆肥)水平(據 EPA 統計)。
中國人均垃圾清運量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關系數高達 98%。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包括城市和縣城)人均垃圾清運量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根據我們的測算,2013-2017 年城鎮人均垃圾清運量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關系數達 98%,這表明目前我國人均垃圾清運量的增長更多是由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水平提升驅動的。根據統計局 2018 年的相關數據,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228 元,其中北京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過 6 萬元,僅相當于和美國上世紀 80 年代初期的水平;對比美國和日本我們的人均收入和垃圾清運量空間很大——根據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的統計,2018 年美國人均收入 5.0 萬美元,按照 2018 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均值計算,合約 33 萬元人民幣;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2018 年日本月平均工資 322692 日元,按照 2018 年日元兌人民幣匯率均值計算,則 2018 年日本人均年收入合約 23 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