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土壤修復報告-藍海掘金正當時(37頁)

土壤污染被稱為“看不見的污染”,其主要來源、危害及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土壤本來是各類廢棄物的天然收容所和凈化處理場所,土壤接納污染物,并不表示土壤即受到污染,只有當土壤中收容的各類污染物過多,影響和超過了土壤的自凈能力,從而在衛生學上和流行病學上產生了有害的影響,才表明土壤受到了污染。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工業污泥、垃圾農用、污水灌溉、大氣中污染物沉降,大量使用含重金屬的礦質化肥和農藥、過量使用的化學藥品等等。雖然土壤自身有較強的凈化能力,但當進入土壤的農藥量超過土壤的環境容量時就會形成土壤污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影響,同時還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其嚴重后果通過食物給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們察覺;土壤污染具有累積性,污染物質在土壤中不容易遷移、擴散和稀釋。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超標,同時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轉性,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許多有機化學物質的污染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降解;土壤污染很難治理,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其他治理技術可能見效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

我國土壤污染情況嚴重,土壤總超標率為 16.1%,以無機型為主。根據統計局2014 年中國土壤污染情況調查(調查的范圍是除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外的陸地國土,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 630 萬平方公里。)數據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 16.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 19.4%、10.0%、10.4%。從污染類型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 82.8%。從污染物超標情況看,鎘、汞、砷、銅、鉛、鉻、鋅、鎳 8 種無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 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類有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 0.5%、1.9%、1.4%。

重污染企業及周邊土壤、固廢處置場地的污染超標點位占比較高,從工業場地項目分布區域來看,江蘇、浙江、上海、湖南、重慶、廣東等地項目較多。目前,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三角、珠三角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在調查的 690 家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 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皮革制品、造紙、石油煤炭、化工醫藥、化纖橡塑、礦物制品、金屬制品、電力等行業。調查的工業廢棄地中超標點位占 34.9%,工業園區中超標點位占 29.4%。在調查的 188 處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場地中,超標點位占 21.3%,以無機污染為主,垃圾焚燒和填埋場有機污染嚴重。調查的采油區中超標點位占 23.6%,礦區中超標點位占 33.4%,55 個污水灌溉區中有 39 個存在土壤污染,267 條干線公路兩側的 1578 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 20.3%。根據土壤與地下水修復行業報告(2018)的統計看,我國工業污染場地修復項目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或環境問題區域較為突出的領域,其中江蘇、浙江、上海、湖南、重慶、廣東等地的項目數量較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