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環保行業商業模式的再思考(86頁)

2018年環保行業指數下跌48%。2018年中信環保指數下跌48.25%,相對滬深300指數跌幅達22.94%。主要系18年宏觀融資環境和地方財政收緊,環保企業訂單落地率影響業績兌現。

去杠桿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環保企業18年發展的主要痛點。18年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提出控制杠桿水平、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體現防風險、去杠桿和金融改革決心;18年8月28日《國務院關于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提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妥善化解隱性債務存量;18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9.26萬億,同比減少14%,且18年4個季度社融增量累計值同比均為負增長,分別為-19%/-18%/-13%/-14%。融資利率方面,18年AA級企業債平均利率為5.51%,同比提高24bp;與同期國債的信用利差為2.07%,同比提高28bp。融資難且融資貴是制約環保企業發展的主要痛點。原因分析:重資產屬性。環保行業前期投資和建設所需資金較多,投資回收期較長,而環保民企融資難度大、籌資成本高,資金并不充裕。在融資環境趨緊背景下面臨的經營壓力是國資入股的首要原因。

PPP清理&去杠桿致使行業業績同比減少28%。18年環保行業營收增速下降,歸母凈利潤、扣非歸母凈利潤負增長。以東吳環保95家覆蓋標的作為樣本。18年環保行業營收總額4009億,同比+9.02%;歸母凈利潤總額242億,同比-28.10%;扣非歸母凈利潤總額211億,同比-30.54% ,約為16年扣非業績的88%,回到16年左右水平。其中,環境監測/設計咨詢板塊表現亮眼,扣非業績分別+31%/29%。原因分析如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