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區塊鏈是一種多中心、不可篡改的數據結構和記賬方式。起源:2008年10月,中本聰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描述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一種稱為比特幣(Bitcoin)的電子現金系統,自此區塊鏈技術走入公眾視野。定義:區塊鏈是將每個數據區塊,按照時間或者其他邏輯順序組合成的鏈條,利用密碼學保證其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通俗來講,區塊鏈就是由系統內各個主體都參與的一種分布式記賬方式。
發展歷程:現已進入3.0時代,與數字貨幣解耦并演進成為一種平臺技術。1.0時代(2009年比特幣的誕生):2009年1月,中本聰挖出第1個比特幣并持續運營。2009-2013年間所有的區塊鏈底層技術都與上層的數字貨幣緊密相連,在此期間區塊鏈只用于數字貨幣。2.0時代(2013年以太坊的誕生):雖然依然主要用于數字貨幣,但已經將區塊鏈的底層軟件和上層數字貨幣應用實現了解耦和切割,尤其是虛擬機的發布,使得區塊鏈發展為IT基礎設施,具備為各行各業賦能的潛力。3.0時代(2015年聯盟鏈的出現):在IBM主導下,全球誕生了第一個聯盟鏈,成立了開源組織Hyperleger(超級賬本),底層技術為Fabric;國內也研發了自主聯盟鏈Hyperchain,提供面向商業級的支撐能力。
工作流程:利用加密算法將交易加入主鏈形成最長鏈。工作流程:取得記賬權的節點將交易打包,接續到前一區塊上,并蓋上時間戳,形成最新的區塊主鏈,且后續區塊則接續在最長的主鏈之后,此后依次相接,形成從創世區塊(第一個區塊)到當前區塊的一條最長主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