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大眾化航空崛起競爭格局將變(35頁)

與美國相比,中國航空人均乘機次數均較低。美國人均乘機次數呈現穩步增長特點,1970年以來,人均乘機次數復合增長率達到 2.6%,同時期美國人均 GDP 復合增長率 5.3%,經濟增長推動了航空需求,2017 年人均乘機次數達到 2.61 次。觀察美國和加拿大航空發展歷史,人均乘機次數總體隨經濟平穩增長,均達到約 2.50 次的水平。我國 2017 年人均 GDP 約 9000 美元,對應美國和加拿大人均乘機次數約為 1.1 次和 0.9 次,而我國僅為 0.40 次,與美國和加拿大相比我國人均乘機次數較低,我國航空需求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大眾化航空出行是大勢所趨,民航在交運體系中占比持續攀升。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以及消費結構的轉變,更多人選擇在節假日外出旅行、探親,海外出行人數也逐年攀升,這推動了大眾化航空出行的發展。雖然我國高鐵網絡極為發達,但中西部地勢復雜區域的航空出行需求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8 年度全年旅客運輸周轉量為 34,213.5 億人公里,增長 4.3%,其中民航旅客周轉量 10,711.6 億人公里,較上年增長 12.6%,占各種運輸方式比例為31.3%,較上年上升 2.3 個百分點,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高。

軍方嚴控空域資源,民航使用范圍有限,一線機場時刻增長受限。我國空域由空軍統一管制,且在分配時秉持軍用優先的原則,軍用、民用空域劃分嚴格,實施二元化管理。目前,我國民航可用空域僅占比 30%,有限的空域資源已經難以適應我國龐大且增長迅速的航空運輸量。此外,我國民航可用空域資源存在分布不均勻現象,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擁有我國最大的空中流量,卻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空域資源,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一線城市航線增長緩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