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互聯網銀行解析-原理與實例(15頁)

電子銀行階段:大約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銀行電子化進程略晚于西方,但差距并不算大。隨著二戰后全球經濟快速增長,金融交易的金額和筆數日益增加,原先的手工處理逐漸不堪重負,出錯率還高,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業開始嘗試引進計算機技術,替代一些手工操作,其劃時代的發明即為自動取款機。前臺用計算機處理業務,后臺有存儲設備,內部由專用網絡聯接,并逐步建立了內部信息管理系統,這基本上構成了銀行計算機系統的標準配置。除了高效處理業務外,還能使管理層、監管層能夠更高效地掌握數據,便于更科學的經營和監管決策。后來,計算機在銀行業中的應用逐漸深入,最終成為了行業基本配置。

網絡銀行時代:大約從 1990 年代開始,計算機網絡技術——尤其是后來的互聯網技術開始應用于銀行業,不但全國銀行業實現了互聯互通,還使很多標準化程度較高的業務逐漸實現了網絡化、在線化辦理。我國于 1995年由中國銀行推出了內地第一例網上銀行,隨后各銀行持續跟進,接入渠道有的是網銀軟件,有的是直接在網頁上登陸網銀。隨著手機功能增強,2001 年之后,手機等移動終端開始接入互聯網,出現了移動互聯網,隨之很快便有銀行在移動互聯網上推出網上銀行服務,又稱手機銀行。

互聯網銀行時代:進入 21 世紀之后,互聯網技術日漸成熟、普及,開始在各行各業應用,互聯網應用不再是早期網站主辦方向互聯網用戶單方向提供內容,而是開始出現各種由客戶參與交互的應用,比如論壇社交、電子商務、資料共享、作品發布等。大約在 2004 年前后,Web2.0 概念被提出,又稱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創造內容),泛指各種用戶主動參與的互聯網應用。而與之對應的,就是 Web1.0,即由網站主辦方向用戶單方向提供內容。在 UGC 模式下,用戶的各種參與行為使數據、信息、內容的生產創造速度大幅度提高,各種互聯網應用平臺開始快速積累數據。經過多年積累,至 2008 年前后,開始形成“大數據”概念,用于形容維度豐富、總量巨大的海量數據。

分享到: